第17章 你这些银元里面,有3块假的

3个月前 作者: 月亮是哥踹弯的
    之前买了张老板的东西,他的手里只剩下82块。


    刚才又用去了75,仅剩7块钱。


    虽然钱不够,但他还是跟那位师傅说了,等下午过来遇见,他再购买。


    买了他们的东西,常顺又返回了姓王的女房东那边。


    回去的路上,他不由想到,普通老百姓,不是搞收藏的,是没几个人去关心木头的材质的。


    另外喜欢收藏的人相比不喜欢收藏的,只是占了很少的一部分,10个里面都不一定能找出来一个。


    (有的人,家里的老一辈喜欢,但是到了下一辈,可能就不喜欢了。


    他们会在老人去世后,把其曾经的收藏,当做垃圾处理。


    这样的事情,他前世听那些开古玩店的人,还有拆迁区寻宝的主播说过很多次。)


    到了房间,常顺把竹节形的大木棒拿到手里又仔细看了看,从表面的包浆,使用痕迹看,这物件很有年头。


    它的用途,应该是一个拐棍,虽然没有“拐”。


    同时,它也能当做“打狗棍”,做为临时的武器。


    据他估计,这件物品,应该是搞回收的那个师傅从拆迁区某位住户的家里,顺手拿着放到他的三轮车上的。


    可能也是当做工具在用。


    重新离开出租房,这次他直接去银行取了3000块钱。


    (卡里的钱,差不多又被他全部取出来了。)


    想到目前银元行情的问题,期间常顺还打了古玩店刘老板以及建材老板沈老板两人的电话。


    他俩的号码,在买了手机回去后,他就保存了。


    两人告诉他,目前三年、九年、十年真品银元。


    品相一般的收购价格让他最多出100块钱一枚收购,八年的要贵点,可以出到150一枚。


    当然,卖给他们的话,一枚他们可以根据情况,给他20块钱到50块钱的利润。


    其它银元:大清银币、孙小头、船洋、鹰洋、站洋、坐洋、各种军阀造型像等。


    刘老板说到了他的店里,以后再跟他细说。


    反正就按100块钱左右一枚收购。


    普通老百姓不研究这个,并不清楚它们的行情。


    心里有了底,他就打算按照这个行情来。


    考虑到鉴定银元需要称重量,常顺打听了一个专门售卖电子秤的地方,又去那里买了个电子秤。


    买秤时,他向里面的工作人员询问了一下关于金属探测器的消息。


    其中有个人说不清楚。


    毕竟在03年这个时候,很少有人知道这样的“装备”。


    但也有一人说知道,他说国产的要600,进口的至少8000块钱以上。


    8000的价格,他目前肯定买不起。


    国产的600,就算买了,估计用处也不大。


    这玩意儿,以后看情况再说。


    在路过一些门店时,他看见有的巷子边上还挂着牌子,写着“某某录像厅”之类招牌。


    目前这年代,网吧虽然已经兴起,但还是有录像厅的。


    做为一个早期的80后,他当然去过这种地方,也看过录像。


    常顺打算啥时候有机会了,再来体验一下,回忆曾经“逝去的青春”。


    虽然已经过了十二点,但他并没有急着吃饭,而是又去了废品收购站。


    路过之前三个回收废品的人所在的位置时,已经没看见他们人了。


    估计是吃午饭去了。


    “张老板,你这些银元里面,有3块假的!”


    到了地方,再次聚在一起,常顺用电子秤称过重量后,对他说道。


    刚才的3块假银元,有一块重量只有22克,有一块24克,还有一块29克。


    其中两块就是他之前发现的那两块。


    “假的吗?那我不是买亏了!”


    听他这样说,张老板跟着说道。


    秤重量的时候,他也看了,常顺还把真银元的重量情况告诉了他。


    “你多少钱一枚买的?当然,你不愿意说就当我没问!我说一下我的收购价格,这些平均1枚,我可以出100块钱。”


    “也没啥不能说的,这10块银元,我一共花了800,你要是想要,给800块钱,让我保个本。”


    张老板这么说,常顺看了他一眼,说的不像是假话。


    考虑到里面有一块八年的真币,他答应了下来。


    (常顺听说过银元里面有真银假币的事情,不过这个年代,应该还没有。


    之前的那些到废品收购站买古玩的人,肯定也不会出高价。


    古玩铲地皮,压价是必须的,毕竟成本越多,风险越大。)


    连带着之前谈好价格的香炉盖子,铜锣,铜盆、铜壶、铝壶之类的生活用品,铜锁、铃铛之类的杂件。


    他一次性付了款。


    这下,他又花掉了1700元,手里又只剩下1200多块钱了。


    离开张老板的废品回收站,他还是先去放了东西,然后找了家餐馆吃了午饭。


    下午的时间,常顺没有先去拆迁区那些搬走了的住户家里寻宝。


    他返回张老板的收购站又选了两个小时的旧书。


    之所以买旧书、捡那些旧衣服,包括他打算晚点再收购一些旧衣服。


    常顺的想法是过些天把父母、妹妹接过来,让三人以后在这边负责出售。


    虽然他们在家里累死累活的忙碌,种了些桃子、柿子之类的果树。


    但那些就是产量一万斤、两万斤,拿出去卖掉,也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扣除各种成本,真心赚不了啥钱。


    (这年头,不是说累就就一定能赚到钱,能多赚钱。


    有的人不累,也不忙,但人家就是赚得多。)


    选旧书,肯定也不仅仅只是旧书。


    寻找时,夹杂在里面其它有收藏价值的纸类物品,他同样跟着捡了起来。


    不管它们值不值钱,但肯定比称重量要划算。


    这次选的同样不少,有220多斤。


    付了买书的钱,他手里只剩下不到900块了。


    这钱,用的太快!


    当然,主要还是自己钱太少。


    推着三轮车刚走出张老板的废品回收站,他刚好遇到了那个要出售“望远镜”给他的男人。


    “你的望远镜卖了没?”


    常顺跟他打着招呼道。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