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砸锅加碳甩花花

3个月前 作者: 团子夺笋
    “哇,绝世手艺。”果果此时小嘴呈o型,满眼都是亮星星,闪烁着点点辉芒。


    要说在家时也见过韩世文做菜,但从未像今天这般震撼。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搭配上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含金量瞬间就提升了一个档次,合了小丫头的胃口。


    韩世文乐呵一笑,将菜分装到长案上已经摆好的汤碗之中。


    份量多出半勺,韩世文取过一只小碗盛了进去,递给在一旁吞咽着口水的小丫头。


    “也别进院吃了,搬着小板凳坐在案桌前吃,做好了就给你盛。自己去拿个馒头来。”


    果果当即照办,连着自己的小碗一起端走了。


    “倒是个贴心的。”韩世文欣慰一笑。


    两只小手捧着碗一脸欢喜的来到主桌前,在众人瞩目下,走到廖老太太身旁,笑咧咧的递到了面前“阿婆先吃。”


    “哎哎!”廖老太太连忙接过小碗,如今对这个丫头是越看越喜欢,贴心的劲,如同小冰的童年版。


    见小丫头作势就要溜走,顾婷连声喊道“菜都快上桌了,你不等着吃饭?”


    “公公让我在外面跟着他,给我开小灶。”小丫头言罢就一溜小跑的跑到了屋里,一手一个白面馒头,直奔院外而去。


    “这丫头净是能说出一些讨喜的新鲜词来。”廖老太太眉开目展的道。


    爆炒辣子鸡,肉块入口,鲜辣咸香,嫩滑的口感,浓郁的香味,菜肴本身的原滋原味夹杂着烹饪过程所赋予的火候调香,层次感鲜明。


    “我现在都已经习惯了这丫头跳脱的小脾气,跟个小皮猴一样。”赵秀梅乐呵的道。


    “年纪还小,还未定性,这丫头聪明伶俐,又是个心善的,教导的好了,将来必成大器。”老太太义正言辞的道。


    “呵呵,能听话不调皮,就算安生的了,这是在外跟着我们,换了在家跟着她英姑姑,一刻也闲不下来。”顾婷笑道。


    “呵呵……孩子嘛,换了不调皮的你也愁,小冰小时候就特别乖巧,性格也开朗。少有让我们操心的地方。”老太太将小碗往中间推了推招呼道“都尝尝,这道菜做的正宗,彭城大席三十年前的味道。”


    “阿婆去过彭城?”顾婷颇感意外的道。


    之前也没听提起过。


    “我妹妹的夫家在彭城,偶尔有走动。再后来去那家饭店的老师傅去世,自打换了师傅,就变了味了。现在就连接手的那家也不干了。


    “再想吃到以前的味道太难了。家里现在田地都是分开种植,专门划分出来种作物、蔬菜,供应日常吃喝。会坐席的师傅,也多是如此。我们村以前的宴席大厨,年纪大了在家开了一家小饭馆,用的食材都是非转基因的原生种苗,鸡鸭肉蛋也是自给自足,味道就没变,生意一天忙到晚,没停歇的。”顾婷附和的道。


    “跟这道菜比怎么样?”老太太好奇的道。


    “差不多吧。”顾婷尝了一口道。


    小小的一份,没转一圈已经见底。出于礼貌,菜优先廖家人品尝,韩世栋也是自觉的没有动筷。


    “家里有口福了。”老太太笑道。


    顾婷不予置否的点了点头道“在家多数是他做饭。”


    “承包的食堂干了没两天就联营了,平时他也就跟着指导一下厨艺,闲置的时间,忙他自己的事情。”顾婷道。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世文他们都是好的。世栋,找女朋了吗?”老太太意有所指的道。


    包括乔子琳,目光皆是在第一时间集中到了韩世栋身上。


    知道中午的正席跑不掉喝酒,三兄弟除了开桌时象征性的喝了一小杯,再没沾酒。留着量,应对中午的正席。


    短暂的错愕,但凡有一次被安排相亲经历的,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顾不得吃喝,连忙应声道“有的,有的,她因为忙着工作,所以今天没跟着来。”


    “呵呵……”田灵儿嘴角不自觉的上扬,如今家里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老一辈抱着侄女追着几个兄弟身后催婚的场面。


    反倒是对她们姐妹放宽了条件,不强迫,但要自觉,即使遇到合适的了,也要谨慎一点,争取寻找一个如意郎君。


    由此,无论是田灵儿也好,小冰也罢,最喜欢看的就是几个兄弟被家中两位老太太旁敲侧击找媳妇的名场面。


    “你也不要紧张,我就是看你在香江这边工作,就寻思着给你介绍一个对象。既然已经有了,就算了。”看着后生谈亲色变,老太太笑不拢嘴的调侃道。


    “子琳……”


    乔子琳正吃瓜津津有味,乍一听点到自己的名字,连忙推辞道“我还打算继续深造,不急找男朋友。”


    这下倒是轮到老太太有点接不上话了。只是提醒一下餐盘里的凉拌海芹快沾袖口了,没想到反应还是这么大。


    “我又不是媒婆,瞧把你给吓得。袖口快沾到汤汁了。”老太太打趣道。


    乔子琳朝着袖口看去,宽松阔袖,距离凉拌菜仅有不过一寸,再往下丁点,就要沾到汤汁了。顿时闹了个大红脸。


    直到大席小炒上桌,院里院外逐渐开始热闹起来。


    六道菜六种不同风格滋味,串搭在一起的混合型菜香更是飘香四溢,浓郁勾人。


    席上,没接触过小炒的年轻人多是吃完菜就告一段落,唯独年长者,吃完菜第一反应就是将菜碗端到自己跟前,馒头蘸着汤汁吃的津津有味。


    “阿叔,要不算了,哪有蘸汁吃的,都看着……呜……”一桌上一名青年小声暗示自家长辈。


    被一口蘸着小炒汤汁的馒头直接堵住了嘴,然后就没然后了,小半碗汤,爷俩就一人拿着一个大馒头,蘸着汤汁一口一口吃的吸溜香。


    “不懂行就别瞎咧咧,这种菜的味道全在汤里,只吃菜就是香,菜就着汤,才是人间美味,最后白面馒头这么一收才是吃小炒的真谛所在。”年长者给一群不明所以,还没反应过来的小辈普及着吃席的重点。


    等反应过来已经晚了,六只碗无不是被锃光瓦亮的,比洗过的都要干净。


    “发哥,找咱大侄女走走后门,再装两碗去。”章泽冲端着被吃干抹净的汤碗,一口吃下最后一口,怂恿着王德发去找外面找果果。


    众人都以为他会拒绝,谁承想,王德发一口吃下手中的蘸汤馒头,端起空碗就离了桌。


    邻桌的张翠花一见儿子真有去走后门的打算,顿时喊道“德发,多装一碗回来。”


    听着外面热闹的吆喝声,王德发硬着头皮没接这茬,拿着碗就跑了。


    “阿婆,中午正席让世文做主厨吧!”有人放声喊道。


    没跑几步的王德发一听此话,当即伸手抓住了从院外急匆匆跑进来的常五爷。


    “五爷,跟三爷说说,剩下的两顿交给世文做呗。”


    “起开,就是来说这事的。”没好气的一把挣开王德发的手,定睛一看对方手里拿着的空碗,更是没好脸色。


    “吃吃吃,就知道吃,锅都烂了一个。”言罢一甩袖子扯着嗓子喊道“谁家的大铁锅来一个。”


    “哈哈……”王德发闻声开怀大笑,被常五爷反手一巴掌招呼在脑门上,没好气的轻嗤道“笑个屁。吃饱扔碗,吃完砸锅说的就是你这一号的。”


    “他三叔,锅真烂了啊?”众人看着不像玩笑,瞬间收起了玩笑之心。


    还是头一次吃席,遇到席没吃完,锅被砸了的新鲜事。


    “这是开玩笑的吗?赶紧的,谁家有锅?”常五爷吆喝道。


    “五爷,你家不有锅吗?我去你家搬吧。”王德发附和道。


    “被砸的就是我家的锅,敲敲打打十几年没事,关键时刻掉链子。”常五爷面色有点不自然的道。


    “……”场间短暂的失声,继而响起稀稀落落笑场声,随即连成一片。


    “去我家拿。”李泉起身走了出来,脸上尽是化不去的笑意,被常五爷逮着屁股就是一脚,一片起哄声中,兄弟两个夺门而出。


    经过灶台时,三四个人正在收拾着洒落地面上的汤菜,锅铁碎片掺在其中,场面异常热闹。话不中听,但事实就是如此。


    透过人群缝隙,依稀能够看到一道小小的身影,正拿着一只塑料袋蹲在地上,双手撑开口子,几个大人收拾起的锅铁碎片都放到了里面。


    忙着去办正事,两人并未停留,慌里忙慌的离开。


    “嘻嘻……焊一个铁笼子,找来一根大竹竿,就能甩出好看的花花来。”小丫头此时兴致勃勃的看着已经装了大半袋子的锅铁碎片。


    韩世文继续手里的活计,跟着厨师一起准备大碗的配菜。


    看着果果兴奋的小模样,倍感好笑。好好的锅,只因小丫头要试一试炒菜,捞着勺子没几下,兴奋的有点过头,只听“咔吧咔吧”两声响,锅底被砸出三个大窟窿眼,好奇驱使勺子这么一扒拉,铁锅瞬间四分五裂。


    这话是能言明的吗?显然是不可以的,以至于第一时间就将勺子要了回来。


    大约有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锅铁收拢的七七八八,常五爷和祁三爷结伴同来。


    找到了韩世文道“定了,正席和晚上的收尾席,由你掌勺,阿荣他们给你打下手。”


    “你露了这么一手绝活,这次算是给廖家村长脸了。”祁三爷不吝夸赞的竖起来了一个大拇指。


    无论举办什么宴席,图的无外乎就是热闹和面子,宴席办的好了,村里人在外都会平添三分底气。


    谁家宴席办的可太好了……


    人家村子厨师的厨艺是真的好……


    名声打出去了,这往后周边村哪家办事,不得来廖家村找厨师。来的人多了,无形中村子就会得到发展,收益或许不值一提,但其中所附带的隐形利益,才是两个话事人所看中的。


    往常因为淡水资源、田地归属等矛盾,村子与村子之间时而会发生摩擦。


    廖家村之所以不存在纠纷,并非与人为善的结果。单说田地归属就是一个难解的大难题,回归之前与回归之后的归属调整,以及时间太长,界线早已经模糊。


    有些人甚至找不到祖坟的位置,廖家村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无外乎两种原因。廖家早年是这一带的大地主,方圆十几个村子,好些人都是大饥荒逃荒来到此地。


    顾念同胞之情,廖家老太爷,也正是廖怀宗的爷爷,大开方便之门,以雇佣之名,将当时困难的数百人收到了自己的地排,让其可以无后顾之忧,名正言顺的在香江扎根生存下来。


    同时也是香江在没有回归前,第一个响应国家号召,暗地里破除地主观念,实行了分田到户,均摊共享的策论方针。


    直到廖家老太爷去世,儿子廖乘先秉承父亲遗志,继续推行大方针策略的同时,将主意重心转移到了发展工业上面。


    带领着同辈一伙子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由渔业、农业向工业化的转型。


    一路走来,其中走出去的人,无一例外,对着廖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遇到化解不开的事实,多数是由廖家盖棺定论。


    如今的寥家即使已经荣光不复当年,却少有打廖家主意的人。


    一个氏族出了事情,仅是氏族内部抽生死签去平事。


    廖家倘若出事,周遭的村子会集体参与到抽生死签的行列中来。


    事办成了,回归就是享受族谱另开一页的光荣待遇。


    行动即使失败,执行者一家老小会由周边村子的人共同赡养。


    如此,也是廖家无需组织设宴,应者云集的根本所在。


    “公公,你忙完了没有?”果果起身扭头喊着韩世文道。


    “什么事?”看她如同捡到宝,守着不愿起身的俏皮劲,韩世文应声询问道。


    “甩花花呀,还差一个铁笼子。”果果手扯着方便袋,看了又看。


    “这会都忙着呢,甩花用的铁笼子需要焊接,你去找你七叔,他会做。还需要木炭,也需要找到才行。”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