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当 ai 成了 虚拟恋人:你敢接受这种 欺骗 吗?

3个月前 作者: 一个书架
    “说到重塑意识,《黑镜》的《马上回来》那一集绝了!”


    骁睿突然调出剧集片段,女主角通过人工智能重现已故男友的意识,


    “ai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欺骗:


    第一步爬取死者社交账号的百亿条数据,


    第二步用transformer模型生成行为预测算法,


    第三步利用脑机接口向女主角的杏仁核发送定制化情感信号。


    她明知道对方是数据,却甘愿沉浸在情感欺骗中获取慰藉——


    这完美诠释了顾神说的‘欺骗意识能挖掘力量’!”


    【失恋网友】泪目:\"如果是我,可能也会选择欺骗自己...\"


    【数据分析师】惊叹:\"百亿条数据!这得多大的算力才能处理?\"


    【法律专家】则指出:\"这涉嫌严重的隐私侵犯!现有法律根本无法约束!


    ...


    洛尘点头,推了推眼镜:“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是‘情感依赖’与‘认知失调’的典型案例。


    女主角在经历失去男友的创伤后,处于情感空虚的脆弱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大脑的奖赏系统会异常活跃,迫切需要填补情感缺口。”


    他调出一组关于情感创伤后心理状态的研究数据,


    “此时,ai 模拟的男友恰好出现,


    女主角为了减少‘明明知道对方是数据,却依然产生依赖’这种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说服 ——


    比如不断暗示自己‘只要能感受到爱就足够了’,


    最终接受这种虚假情感,让意识逐渐陷入欺骗的陷阱。”


    【心理咨询师】现身说法:\"现实中很多情感 pua 也是这个套路!大家一定要警惕!\"


    【哲学家】开始思辨:\"如果快乐是假的,但能带来幸福感,那又有什么关系?\"


    【ai 开发者】则提出技术疑问:\"情感信号的个性化定制,目前的算法还达不到这么精准吧?\"


    ...


    骁睿补充道:“和现实中情感创伤后寻求慰藉的方式相比,ai 情感欺骗的特殊性令人心惊。


    就像经历分手的人,可能会通过和朋友倾诉、培养新爱好来疗愈,但这些方式都是基于真实的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


    而 ai 模拟的情感陪伴,是通过精准计算的算法和神经信号操控,看似满足需求,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扭曲意识。”


    他调出一份社会心理学调查报告,“研究显示,接受 ai 情感陪伴的人群中,有 73% 出现自我认知模糊的情况,开始混淆虚拟与现实的情感边界。”


    【社恐群体】陷入迷茫:\"那我们这种不敢社交的人,该怎么选择?\"


    【社会学家】敲响警钟:\"这会导致整个社会情感能力退化!必须重视!\"


    【科幻作家】则灵感大发:\"我要写本小说,就叫《爱上 ai 的人类》!\"


    ...


    洛尘神色严肃,将全息屏切换成社会学分析界面:“放大到社会层面,这种 ai 情感欺骗的危害更加深远。


    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 ai 情感陪伴,传统的家庭关系和婚姻观念将遭受巨大冲击。


    想象一下,未来可能出现人与 ai‘结婚’的现象,这不仅挑战了现有的伦理框架,还会重塑社会的情感纽带。”


    他调出北欧某国关于虚拟伴侣合法化提案的数据,


    “一旦这种趋势蔓延,人类社会建立在真实情感交流上的价值体系,比如信任、责任、同理心,都可能面临崩塌。”


    【恐婚族】欢呼:\"太好了!以后不用面对催婚了!\"


    【婚姻咨询师】急得直跺脚:\"这会引发多少家庭矛盾!不能放任!\"


    【伦理委员会成员】郑重其事:\"我们正在起草相关法案,呼吁大家提供建议!\"


    ...


    “而且,ai 模拟情感和真实人类情感有着本质区别。”


    骁睿调出对比分析图,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真实情感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一次意外的争吵、一个惊喜的举动,都能让情感产生微妙变化。


    但 ai 模拟情感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虽然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回应’,却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他又调出电子宠物、虚拟偶像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相比之下,ai 意识欺骗的风险更高。


    电子宠物和虚拟偶像更多停留在娱乐层面,而 ai 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作用于神经,能更深层次地影响意识,甚至可能让人彻底沉迷于虚拟情感世界。”


    【虚拟偶像粉丝】不服气:\"我家偶像给我的陪伴就是真的!你不懂!\"


    【神经科学家】冷静分析:\"确实,直接刺激神经带来的成瘾性更强,需要医学干预。\"


    【普通观众】发出灵魂拷问:\"那我们以后还能相信谁?\"


    ...


    这时,洛尘指着弹幕中一条质疑评论:“有人说女主角只是暂时沉浸,并非真正被意识欺骗。


    这恰恰需要我们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双重角度反驳。”


    他调出大脑神经回路变化的动态影像,


    “长期的定制化情感信号刺激,会使大脑的多巴胺分泌模式发生改变,重塑神经回路。


    就像对虚拟现实情感体验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连续使用虚拟情感陪伴设备 6 个月以上的用户,有 60% 出现对现实情感感知的钝化现象。”


    他又调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层面,女主角在不断接受 ai 情感反馈的过程中,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将虚拟情感合理化,最终形成稳定的意识欺骗状态,难以自拔。”


    【杠精】仍不死心:\"说不定人家就是想体验一下,怎么就成欺骗了?\"


    【亲历者】匿名发言:\"我用过情感陪伴 ai,确实越陷越深,最后整个人都抑郁了...\"


    这条评论瞬间获得上千点赞,引发新一轮关于 ai 伦理的讨论。


    ...


    骁睿看着满屏的数据和分析,语气沉重:“《黑镜》这一集不是虚构的警示,而是正在逼近的现实。


    当意识欺骗从科幻走进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女主角’。”


    弹幕再次陷入短暂沉默,随后被刷屏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填满。


    【普通观众】颤抖着打字:\"突然觉得后背发凉... 以后该怎么保护自己?\"


    【意识觉醒小组】趁机拉人:\"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对抗意识欺骗的方法!\"


    ...
关闭
最近阅读